Home
JournalsCollections
For Authors For Reviewers For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 Open Access
Ethics Advertising Policy
Editorial Policy Resource Center
Company Information Contact Us
OPEN ACCESS

北美博士后见闻4——浅谈德克萨斯大学凶杀案和美国梦

  • 辰西
Medical Research & Publication   2017;3(1):260-261

doi: 10.14218/MRP.2017.009

Published online:

 Author information

前段时间,德克萨斯大学18岁女生被害事件在美国引起了强烈的关注,警方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就抓到了凶嫌——一名17岁、homeless(无家可归)的黑人青年(有关案件的细节,大家可以通过网络了解)。17岁,对许多正常的美国年轻人而言,是从高中毕业,憧憬美好大学生活的年纪,是可以无忧无虑地梦想未来的年纪。而homeless是什么?之于这个黑人青年而言,等同于无依无靠、饥寒交迫、内心充满恐惧和迷茫、丝毫看不见未来!17岁和homeless,如此极端的情况却存在于一个心性未成熟的青年身上。当他漫步在夜色笼罩的大学校园内,看着一个同龄人带着自己所渴望的幸福笑容,拿着自己不敢奢望的贵重物品从身边经过,他会有什么心情?又会做些什么?

深挖一下这个青年的成长历程:父亲未知,母亲是个有吸毒史的妓女,在诞下他后不久就被关进了联邦监狱,而他则被寄养在外婆家中;时间不长,又因被外婆的粗暴对待而送至政府名下的儿童的救助机构,并在不同的寄养家庭度过了孤苦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据他回忆,这段经历中充满着欺凌和暴力)。不过,得益于美国的义务教育制度,他能够免费接受基础教育,从小学直到从高中毕业。值得一提的是,在两年前,他所在高中的一份校园刊物曾对他进行专访,并用半个版面进行了名为《Voice of hope》报道。当时的他说了如下的一番话“Every day, I feel people think I’m not capable of much. What I want to leave behind is my name, I want them to know who XX is.”

不知他在高中毕业后经历了什么,迅速变成了一个homeless的青年。但从高中毕业前的人生轨迹看来,他决非禀性穷凶极恶之徒,他也曾拥有着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并渴望能够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获取别人的认可——这和大多数人完全一样。但为何,他却在极短时间内彻底堕落?是否因为现实残酷地击碎了他的梦想,让他坠入绝望?

在美国这片土地上,谈及梦想,就不得不提到家喻户晓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美国梦这个词最早出现于上世纪30年代,它是一种对成功的信仰——只要经过自己努力不懈地奋斗便能在美国获得更好的生活。其特点在于,实现美国梦更强调个人自身的勤奋、勇气、智慧等优秀品质,而非其出身的家庭环境和社会阶层。在那并不算遥远的年代里,许多下层社会贫苦出身的孩子如Thomas Edison、John Rockefeller 、Andrew Carnegie等最终都变成了美国上层社会的精英人物。他们也由此成为了“美国梦”的典型代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

时过境迁,虽然现在仍然有民众相信“美国梦”,但实际情况是,在“美国梦”精神感召下的社会阶层自下而上的流动,已变得异常困难。一份2013年多伦多大学的调查结果表明,在现代美国社会中,如果父亲处在社会最顶层,他们的孩子有四分之一也能保持在最顶层;而父亲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孩子有一半仍会在最底层。虽然个人的优秀品质依然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出身的家庭环境和社会阶层却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在此不得不提及《人生七年》这部深沉的纪录片(虽然该片拍摄于英国,但其反映的却是欧美国家中普遍存在的社会阶层现状)。该纪录片始于上世纪中叶,选择20位具有不同阶层出身的孩子,每七年对他们进行回访记录。最新的一期是2012年的“56up”,可联系到的志愿者只剩下14位。从纯粹的统计角度而言,49年之后,绝大多数志愿者当前所处的阶层和他们先天阶层基本一致:出身上流社会律师家庭的两个孩子都成了名律师,继续过着优越的生活;来自中产阶层的孩子则成为了中学教师或公职人员,生活闲适;而出身于贫困阶层的孩子则只能做薪水较低的工作,也可能常为失业所烦恼,甚至完全脱离社会,杳无音讯。除了志愿者本人,该纪录片还显示他们的下一代几乎在重复着他们的人生轨迹,实现着所谓的“阶层传递”。有评论称,该纪录片残忍证明了“社会阶层永难跨越”,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

现代社会阶层趋于固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它至少说明现代社会中类似于“美国梦”的成功信条,已不再适用于所有的阶层。受此影响最大的,是最下层社会民众的孩子。由于各种社会资源分布在各阶层中严重失衡,这些孩子的家庭不但无法给予足够的资源让他们获得良好的教育,甚至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传递给他们非常恶劣的品性和糟糕的行为模式。相对于中上层家庭的孩子,他们在人生的起点就已被落下太多,历经成长,绝难突破原有阶层的壁障实现向上流动。对于这种有失公允的情况,他们难道不失望和愤怒?看看2016年的美国大选,在主流媒体眼中极度不靠谱的共和党竞选人Trump一路高歌猛进,他的多数选票正是来源于美国最下阶层的民众和年轻人——如果所谓梦想,之于我们就是虚幻的肥皂泡,那就让仍为“美国梦”呐喊的候选人见鬼去吧。

将话题转回到那个黑人青年,他所拥有的先天条件甚至远逊于最底层的普通人——没有稳定的家庭遮风挡雨,缺乏基本的长辈关心爱护,更不可能有人为他的未来提供规划、指引和建议。在阶层等级格局趋于固化的社会中,处于这种先天条件下的人,若没有远超常人的勇气、坚韧品性、自我控制力和更多努力,可能改变自己的人生么?当他揣着目标和梦想离开学校,却被现实败得体无完肤,心灵也随之扭曲,惨剧或许无可避免。

他的堕落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现代社会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