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JournalsCollections
For Authors For Reviewers For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 Open Access
Ethics Advertising Policy
Editorial Policy Resource Center
Company Information Contact Us
OPEN ACCESS

“土博士”申请fellowship和K99经历

  • 戴智育
Medical Research & Publication   2018;4(2):51-51

doi: 10.14218/MRP.2018.025

Published online:

 Author information

摘要:在经费紧张的美国,拿到联邦政府的研究经费是PI走向tenure 的必由之路。对准备走上科研之路的博士和博后们,眼观四路,耳听八方,了解信息和形势是至关重要。本文作者汲取前辈经验,结合自身,分享些经历,以供后来者参考。

在生物医学研究这个行当,如果没有牛校或者海龟背景的话,着实混不下去。笔者在国内南方高校读博期间,就对出国(美国)做研究无比地向往。对其他博士在读博期间就能前往美国交流访问非常羡慕。

笔者本科在北方某985高校分校生物专业,通过保研到南方某985高校医学院基础生物医学专业硕博连读5年,读博期间发表4篇第一作者SCI论文。

在毕业前夕(2013年),笔者坚定地认为一定要去美国(其他国家不考虑)从事博士后训练,完成多年的心愿。笔者主要是通过网上海投(不到100份)以及周边认识的老师推荐,总共面试了两个PI,均为美国中部城市。很遗憾,最后拿到一个offer,开出的工资只有30K+,远低于当时NIH推荐的标准45K+。在当时的情况下,笔者接受了这个offer,并于毕业后马不停蹄地前往美国。

在申请博后期间,笔者常混迹于丁香园论坛学习前辈的经验,偶遇一篇文章「【分享】US菜鸟的第一桶金——Post-doc fellowship 450K」,觉得印象深刻。有兴趣者请移步丁香园围观,笔者码这些字部分也是致敬该前辈分享(Xuan Yao)的精神。

笔者在美国的导师(老板)是中国人,在美国一百名以外的州立大学当PI,于中科院博士毕业。笔者加入的时候导师刚从AP升到Associate,正值实验室经费紧张,人才消减的时候,在短短几个月走了3个人,笔者是剩下的唯一博后。2013年,笔者刚到实验室的第一天,对面实验室的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Qian Lao) 就跟笔者说我们实验室是人来人往,走马观花,最短的一个人只待了7天。

开始在美国做博后研究,还是懵懵懂懂,也确实是感受到了一些区别,比如实验技术上的障碍少了,不看美剧开始喜欢看国产电视剧之类……刚加入实验室第一年笔者就跟导师商量申请fellowship,导师以在本实验室未有文章为由拒绝,笔者也欣然接受。

搬砖的日子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庆幸笔者在搬砖之余,发现实验动物的一个重要表型,而且导师前期也有相关的文章发表,最后与导师讨论后迅速切入,重点研究,data很快就出来了。这个时候笔者再次跟导师提申请fellowship,导师以本实验室前面美国本土博士后(比我牛逼的多)申请拿不到,我也拿不到为由,再次拒绝。经过一段时间搬砖和挣扎,笔者再次和导师提及申请fellowship,导师以他很忙,有grant要申请为由又一次拒绝。突然某一天导师跑过来跟笔者说,我们这个课题是领域重大突破bala…bala…,要迅速发表,同时申请15年1月份的fellowship。

美国NIH和各个学科领域的协会,如美国心脏协会AHA,均有博士后fellowship award,提供1-2年的经费,基本可以覆盖博士后的工资。申请到这些经费,不但博士后自身有荣誉,导师也可以再招个博士后搬砖。笔者申请的就是AHA的fellowship。NIH的博士后fellowship有绿卡的限制,其他很多协会对签证没有要求,广大J1同胞应该积极申请。美国基金的评审一般由三个reviewer打分,分数好的,上会讨论,最后再出个分和百分比。AHA的fellowship一般前20%可以拿到,不排除经费紧张的话。很幸运我第一次申请以7%拿到,总共100K+,涨工资是看得见的实惠。如果第一次申请不中,只要有分,可以申请第二次,第三次,根据前辈的经验只要解决了 reviewer提出的问题,后面resubmit一般能拿到。系里有其他人第三次拿到,他也是坚持再坚持。

这次经历让我尝到了甜头,也增长了自信,凡事都要尝试,坚持下来,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而K99就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