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JournalsCollections
For Authors For Reviewers For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 Open Access
Ethics Advertising Policy
Editorial Policy Resource Center
Company Information Contact Us Membership Collaborators Partners
OPEN ACCESS

Prof. Hua-Xiang Xia: 中国临床高影响力论文分析及发表策略

Medical Research & Publication   2019;5(1):34-38

doi: 10.14218/MRP.2019.018

Published online:

 Author information

ISMRP 背景介绍

2018年9月15-16日,为期两天的“第二届国际医学研究与发表高峰论坛暨首届国际医学前沿研讨会”在江城武汉成功举办。

本次高峰论坛由华誉出版社(Xia & He Publishing Inc.)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当代医学科学》(Current Medical Science)杂志社联合主办,武汉美捷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同时得到了同济医学院海外校友总会、中国英文科技论文编辑联盟、武汉华易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以及新华社《半月谈》、湖北电视台、南方都市报、同济大健康等媒体的大力支持。

本届峰会的口号是“做真实研究、出创新成果、发高质文章、办优秀期刊”,旨在为业界专家和医学工作者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协作,搭建了一个高水平、高规格的沟通平台,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医学研究与发表水平,共同探讨如何打造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等问题。

美捷登创始人Prof. Hua-Xiang Xia为本次峰会带来了题为“中国临床高影响力论文分析及发表策略”的精彩演讲

以下是《医学研究与发表》对Prof. Hua-Xiang Xia的专访

  

Q1

首先,对于“第二届国际医学研究与发表高峰论坛暨首届国际医学前沿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向您表示祝贺。作为华誉出版社的创始人和总编,请问您时隔三年再次举办“医学研究与发表”主题峰会的背景和初心是什么?您对峰会在国内的影响力有何展望?

A1

谢谢主持人的祝贺!“第一届国际医学研究与发表高峰论坛”于2015年10月17-18日在武汉同济医学院举办,其愿景是“做真研究、出新成果、发好文章”。会上,包括JAMA 副主编 Edward H. Livingston 教授在内的国内外知名教授、著名英文杂志主编/副主编、各大学或医院主管科研的高级领导,论文编辑领域专家、出版行业从业者、全国从事临床及基础医学研究的资深科研人员齐聚江城,与国内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分享医学研究思维、课题设计与基金申请、论文撰写与发表、循证医学,医院科研管理、以及实验平台与医学研究关系等相关经验,并借此建立广泛的科研及学术合作交流。

三年来,中国医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连续发生的中国作者论文被国际期刊“撤稿事件”严重影响了中国学术界和科研人员的国际声誉。因此,有必要正本清源。2018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新时代科研诚信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建设任务,将是新时代进一步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制度依据。同时我们也看到,国内科技期刊与国际知名科技期刊在影响力上具有相当差距。2018年1月,中国科协发布了《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明确指出,截至2016年底,我国科技期刊达5020种,总量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但影响力不强。据2016年Journal Citation Report (期刊引证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出版的英文科技期刊只有179种被SCI收录,占SCI期刊总数的2%左右,其中位于Q1区的仅34种,而美国被SCI收录的期刊有2962种,位于Q1区的期刊约700种。因此,《意见》明确提出“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完善期刊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水平学术期刊建设,强化学术水平和社会效益优先要求,提升我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提高学术期刊国际话语权”。如今,打造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已成为国家和各领域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

因此,华誉出版社(Xia & He Publishing Inc.)和《当代医学科学》(Current Medical Science, 原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dical Sciences))杂志社决定联合举办这届“国际医学研究与发表高峰论坛”,并将愿景提升为“做真实研究、出创新成果、发高质文章、办优秀期刊”。本次高峰论坛成功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国际著名中英文期刊负责人/主编/副主编、各高校和医院从事科研管理的院长、国际医学出版规范机构专家、在医学研究与发表具有成就的知名教授以及中国期刊出版界的领军人物等演讲嘉宾,他们与300多参会人员一道,共议医学研究、论文发表以及中国期刊国际化发展之蓝图。我相信,本次高峰论坛已经引起国内有关主管和决策部门和相关领域的机构的关注和重视,必将为促进中国医学研究质量的提高和学术的规范化,加强科研成果的发表,并力争打造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Q2

您认为本次高峰论坛相较于第一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本次峰会取得了哪些成果?

A2

与上届高峰论坛相比,本届高峰论坛有以下不同。

  • 最大的不同是愿景的改变,即从“做真研究、出新成果、发好文章”升华“做真实研究,出创新成果,发高质文章,办优秀期刊”。

  • 共同主办单位是由拥有三份英文期刊和一份中文期刊的华誉出版社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当代医学科学》杂志社。这充分显示这届高峰论坛的高规格。

  • 演讲嘉宾级别的提升和领域的扩大:(1)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亲临现场作“医工交叉思考”的精彩报告;(2)演讲嘉宾除了SCI期刊主编,如GUT杂志主编Emad El-Omar教授,Current Cancer Drug Targets杂志主编Ruiwen Zhang教授等、各研究型医院领导,如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刘彬教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书记何兴祥教授等外,还包括国内外期刊领域的领军人物,如国际出版道德委员会(COPE)理事Jason Hu、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颜帅和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理事长郑晓南。

  • 这届高峰论坛得到国内各级主要媒体的报道,新华社半月谈,湖北电视台,南方都市报,光明网,中国青年报,以及中国网的专题报道。而上届参加的媒体只有两家。

  • 这届增加了15日下午的“医学研究、英文医学论文撰写与发表”免费培训这一环节。培训时,整个大教室座无虚席。

  • 本届高峰论坛得到多个机构和企业的参与和赞助。本届高峰论坛承办单位为武汉美捷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Medjaden Bioscience Limited)、协办单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校友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海外校友总会 (Tongji Medical College Overseas Alumni Association),中国英文科技论文编辑联盟(ASEC),武汉华易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Wuhan EZ Research Bioscience Limited)。同时得到巴菲特生物、理文编辑、同济大健康、意得辑、易侕科研和医微客的大力赞助。

总之,本届高峰论坛源于上届,胜于上届!

本次峰会取得了以下成果:

  • 主题演讲和各大媒体的宣传加强了国内对中国医学研究质量和规范学术伦理的认识;

  • 主流中英文期刊主编和精英的研讨对打造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 科研和论文培训提高了年轻科研人员,尤其研究生们的科研论文写作知识和技能;

  • 本届高峰论坛加强了国内外医学研究和发表领域专家学者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 本届高峰论坛加强了与同济医学院和同济医学院海外校友总会的联系;

  • 本届高峰论坛加强了中国英文科技论文编辑联盟(ASEC)与国际出版道德委员会(COPE)的联系;

  • 本届高峰论坛加强了美捷登,华誉和华易研与国内外专家、教授和国内相关部门、机构和企业以及科研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增加了美捷登、华誉和华易研的知名度和声誉;

  • 本届高峰论坛使许多同事得到充分的锻炼。

Q3

本次峰会上,您的演讲题目是:中国临床高影响力论文分析及发表策略,请问您选择这一主题的原因是什么?希望向大家分享哪些关键信息?

A3

2000和2005年两次调查了“对国内生物医学研究人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并将调查结果发表在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科学与工程学伦理》杂志上。“中国临床高影响力论文分析及发表策略”是美捷登完成的又一项关于中国科研论文领域的研究。

选择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中国近30多年来科研投入不断增加,论文发表也在不断增加。从2006年到2016年,中国发表在被SCI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上的论文数已由5万多篇上升到30多万篇。自2009年以来中国发表的“SCI”论文已跃升为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而且,中国科研论文总的被引用次数也排在老二的位置。然而,中国科研论文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仅排在全球第15。强调一下,不是第5,是第15!这说明中国科研论文数量上去了,但总体来说质量还有待提高。因此,对于中国科研论文近几年质量的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本次论坛不仅提倡“做真实研究”,还鼓励“出创新成果”!其次,有不少临床科研人员常常咨询美捷登如何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也需要了解和分析中国作者发表的高质量科研论文的特点和来源。

为此,我们通过检索和分析,研究了中国医院在2012年和2017年通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依托单位发表的高分英文科研论文(即发表在影响因子10分及以上杂志上的论文)的情况,以期为中国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发表高分杂志的策略。我们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1)中国医院发表的高分论文的数量增长很快(2012年231篇,2017年901篇),但顶级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依然很少,仅有10%左右的论文是发表在影响因子>25的杂志上;2)发表的高分论文中,2017年的原创论文522篇,远多于2012年的155篇。国内和国际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3)发表的高分论文中,2017年发表的基础研究(417篇)明显高于临床研究(243篇),而在2012年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数量相当(分别为96篇和102篇);4)目前发表的高分杂志最多的学科最主要是胃肠、心血管、肿瘤、内分泌以及血液学;5)95%以上的原创或基础研究论文都得到基金资助。NSFC的资助力度一直都比较强,超过50%的文章致谢了NSFC。同时也有超过50%的文章致谢了其他各类基金包括教育部基金,各研究所基金,各类国际基金;6)2017年发表了317篇读者来信(Letter to editor),病例报告(Case report)、临床图片(Image)、述评(Editorial)等“另类”文章,而2012年只有38篇。因此,这类文章对于科研条件有限的科研人员不失为发高分论文的“捷径”。

Q4

据我们了解,您在2017年正式出版了一本著作——《英文医学论文撰写与发表一本通》,该书还得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教授(Barry Marshall)的作序推荐,请问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与“医学研究和发表”有哪些联系?

A4

经过近15年的酝酿,在美捷登各部门,尤其学术部的支持下,《英文医学论文撰写与发表一本通》终于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在2017年6月出版。

正如书名所示,这是一本专注英文医学论文撰写与发表的实用教材,旨在通过我本人30年来160多篇英文医学论文撰写与发表的经验,以及美捷登10年来积累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分享,来加强中国生物医学科研人员,尤其是年轻医学科研人员的英文医学论文的撰写和发表能力,加深他们对国际公认的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的认识,使他们在医学科研和学术生涯中不走或少走弯路。本书涉及英文医学论文写作与发表的方方面面,包括如何在医疗和实验中利用、寻找和挖掘论文的素材来源,如何正确采用统计学和图表制作软件来处理和呈现研究结果,如何通过实战精通文献检索,以阅读和获取所需信息,如何掌握各种类型医学论文的写作要点,如何得心应手地应对论文投稿后的各种结局,同时对于科研评价系统和科研伦理以及学术规范也进行了论述。

我们非常荣幸,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Barry Marshall教授、前《美国胃肠病杂志》主编NicholasTalley教授、《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副主编EdwardLivingston教授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编委照日格图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撰序,对本书的特色做了精彩点评。下面节选这四位教授序言中的有关部分:

Marshall教授:我用了些时间来欣赏这本新书,发现其章节逻辑严密,以结果为导向,这本书的目的非常清晰,旨在让科学家领悟编辑的思维过程,并提供从研究的最早期到编辑部做决定的后期各步骤的逻辑时序。而且,在此书之前我还从来没有看过有书论及学术不端行为,而学术不端的行为很有可能会成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问题。在职业生涯中,早期一篇走捷径或投机取巧的论文往往会危及后期更大的发展。所以,良好的科学诚信是人生成功的要素。因此,我相信,这本书将不仅能帮助医学科研人员有效撰写英文论文,还能帮助他们预防不同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

Talley教授:我有幸在夏博士定居澳大利亚时与他共事并一起发表了许多对我们领域产生积极影响的关键性的科学论文。因此,我很高兴为作者引荐这本重要的新书。这本书将帮你跨越或绕过你所面临的障碍。我衷心祝愿各位在发表科研论文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成功,并为人类的健康和医疗事业的进步做出贡献。同时,我更希望各位在人生重要的科研道路上有此书为伴!

Livingston教授:我第一次见到夏华向博士是在2015年10月在中国武汉举行的第一届医学研究与发表国际高峰论坛上。当时他告诉我他正致力于为中国研究人员撰写一本研究方法与论文发表的书籍。我曾多次到中国为那些希望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研究人员介绍基本要求和要点。基于这些经历,我确信在中国急需一本与《美国医学会写作文体指南》媲美的中文指南。《美国医学会写作文体指南》是一本指导如何在医学文献上发表论文的标准英文参考书。夏博士和他的同事用中文为中国研究人员开发了这种急需的资源。

照日格图教授:本书不仅为提高我国生物医学科研人员英文医学论文撰写与发表技能提供理论知识和实战素材,同时也为规范医学研究、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提供指导,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涵盖整个医学研究与发表相关培训参考丛书缺失的空白,是所有生物医学科研人员,尤其是研究生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本书倡导“做真研究,出新成果,发好文章”。这与“医学研究和发表”不谋而合!

Q5

过去三年,中国作者经历了多次被SCI杂志批量撤稿的事件,比如2017年4月21日,107篇发表在《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的论文因涉嫌同行评审造假被撤稿。这对中国英文科技论文编辑市场造成了哪些影响?作为美捷登的创始人和中国英文科技论文编辑联盟(ASEC)倡导者和首任理事长,对于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您对中国的研究人员有哪些忠告?

A5

2017年4月21日,Springer出版社从其旗下的《肿瘤生物学》撤回107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学者。其实,早在2015年3月,英国BMC出版社撤回43篇论文,其中有41篇来自中国学者;10月,Elsevier出版集团撤回9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12月,Nature出版集团撤回来自中国学者的3篇论文。追求职称晋升的医生、把关不严甚至有合谋嫌疑的期刊编辑部、有市场就有业务的黑心地下第三方论文中介、扭曲的人才评价体制,以及持放任态度以及采取“冷处理”的主管部门和单位,都与这一现象的发生有关。这其中,“第三方论文编辑润色机构”被指责最多。在一次次学术丑闻的冲击下,“第三方”已经成为一个臭名昭著的角色。因此,撤稿的事件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学术界和科研人的名誉,也对中国英文科技论文编辑行业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比如,有些主管部门和单位“一刀切”地禁止所有科研人员向正规的提供英文科研论文编辑润色服务的公司寻求帮助,出台一系列政策,包括编辑润色费用一律不能报销等,从而严重阻碍了英文科技论文编辑行业的发展。针对一连串的撤稿事件,我不仅在2015年《第一届国际医学研究与发表高峰论坛》期间倡导和成立了中国英文科技论文编辑联盟(ASEC),而且还于2017年7月在《南方都市报》呼吁在中国建立论文编辑机构“白名单”。

作为美捷登的创始人和中国英文科技论文编辑联盟(ASEC)倡导者和首任理事长,我希望国内的科研人员,尤其年轻的科研人员珍惜和保护自己的科研信誉,认真学习和掌握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并了解、识别和避免各类学术不端行为以及可能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嫌疑。远离“不良第三方机构”,千万不要持侥幸心理而铤而走险,拿自己的科研生涯做赌注。要知道,所有发表的科研论文都是白纸黑字,铁证如山,不仅被存档,而且随时都会被任何人翻出来阅读、核实和分析,作为“呈堂”证据。国际上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因为学术不端行为受到了严厉惩罚。国内已有不少知名学者栽在曾经发表的造假论文上。目前,在国内有院士正面临有关部门对其已发表的论文作假的调查。最后,我借用诺贝尔奖获得者Marshall教授的一句话:“在职业生涯中,早期一篇走捷径或投机取巧的论文往往会危及后期更大的发展。所以,良好的科学诚信是人生成功的要素”来告诫中国的科研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