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JournalsCollections
For Authors For Reviewers For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 Open Access
Ethics Advertising Policy
Editorial Policy Resource Center
Company Information Contact Us Membership Collaborators Partners
OPEN ACCESS

一个人的投稿趣事

  • Zili Zhai
Medical Research & Publication   2019;5(4):165-166

doi: 10.14218/MRP.2019.074

Published online:

 Author information

笔者认识一个颇有个性的人,略知他投稿的一些事,现在与大家分享一下,或许我们能从中学到关于投稿的一些注意事项。

1. 投稿杂志讲究找准路子,而笔者现在说的这位作者有时却找不准自己的研究方向。例如,用一个从血液系统来源的人工培养细胞作模型,经药物处理后收集一些资料,由此撰写的稿件其实有很多选择方向,可以投给相关的药理或综合性杂志等,而这位作者不一般,首先考虑的是专业性极强的细胞生物学和血液学杂志,自然发生24h内被拒的事情。

2. 投稿时,必须对自己的论文水平有一个客观地评价,做到心中有数。这位平常聪明的老兄在对稿件学术水平定位上往往思维短路,不是有偏差,而是偏的离谱。有篇大概4-5分的稿件,他不止一次地说这是Nature系列杂志水平的文章,如果投给7、8分的杂志还有情可原,算是试试运气,而他真的投给13分左右的杂志了,结果不言而喻。

3. 文章被拒不是丢人的事,吃学术研究这口饭的免不了会遇到。其实文章被拒对作者来说也是一笔财富,因为有的评审意见非常好,仔细解读和好好利用,不但可以改善论文的学术和写作质量,而且提供的宝贵思路,为作者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有益于下一篇论文撰写甚至开展新的课题。当然,改进的论文可以投稿和发表在更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上。但是,如果文章没有质的变化,只好降低期望,投到影响因子低些的杂志。这位老兄碰到这种情况可不信这个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被杂志拒稿后,反而逆流而上,投稿到影响因子高几分的杂志,当然仍没有逃脱被拒的命运。

4. 论文的中心是收集的数据,全篇围绕数据展开,解释数据不必过于谦卑,也不能言过其实,夸大数据的意义,赋予其不支持的信息,或得出不相宜的结论。同样一组数据,在这位老兄眼里就是不一样,另有一套见解,这也不足为奇,学术本来就是自圆其说,百家争鸣。本人也经历过,一次投稿,审稿人的意见完全与我的思路相反,建议是将结果180度颠倒反着顺序写,我二话没说,另投了。回到主题,这位老兄在写作上特有思想,不中规中矩,标新立异。关键是他的用词有时太“大气”、夸张,缺乏学术语言应有的严谨求实,容易产生异议。好的一面是观点新颖,有创新;坏的一面是缺乏依据,空洞。对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评审人怎么理解了。若碰到消极的或严谨的评审人,问题来了。由于老兄写作有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也很难改变自己。与评审人步调不一致,结果可想而知了。

5. 收到同行评议意见后,最佳办法是老老实实、逐字逐句地认真对待,该补充数据的补充数据,有疑惑的耐心详细释疑,有问题的评论委婉的反驳。由于这位老兄常常投给高一层次的杂志,加上语言用词时常不得体,相比投给低一层次的杂志,免不了收到的评审意见多一些,严厉一些,过分的要求补充数据或用复杂的技术去验证已收集的数据。这自然产生一个棘手问题,在技术、能力或时间上可能一时无法完成的困境。由此,这位老兄有时为对付评议意见,不得不反驳,强词夺理,强调新的数据对论点没有实质的帮助、建议的技术方法自身有某方面缺陷,满足不了要回答的问题、或者什么什么原因不支持做建议的实验等。总之,说一通评审人的不是,加之语气强硬,盛气凌人,拒稿是自然的事。

6. 许多杂志要求作者在投稿时提供3-5个审稿人。我想多数人提供的审稿人为熟悉的同行、说话公平的学者或从引用文献中找研究内容最相近的论文作者等。这位老兄可不这么想,他推荐的人选总是那几个领域里数一数二的学术权威。尽管作者推荐的人选被杂志编辑采用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从另一角度看,他推荐的审稿人名单虽然没有错,可以说很漂亮,若改在投稿前这样做,由认识的权威把把关,提提意见,对提高文章质量和可读性肯定很有帮助,但在真正投稿时,我认为还是避开锋芒为好(假设推荐人被杂志采纳的话)。毕竟投稿的目的是尽早接受发表,不应该主次不清,为了别人的意见而投稿。另外,杂志看重的是论文本身的学术质量,而不是漂亮的推荐审稿人名单,该名单不会丝毫改变杂志主编对文章的评价和决定。

7. 另外一个有趣的事,他有一篇文章在几个杂志间转悠一圈后,估计自己也转糊涂了,莫名其妙的投寄给先前据稿的杂志,相同的稿件,相同的审稿人,相同的命运。

本文讲述的是真人真事。主人公是一大学的教授,聪明、博学、勤奋,人脉广,成果颇丰。难以相信所知道的几篇论文都发表的异常艰辛。究其原因,好像部分归因于没有查看杂志的研究领域要求、对自己的论文学术水平误判、投稿缺乏严肃性,随意性强等,这些都是看到的表象。深层原因与其说是出于写作与投稿常识上,不如说是长期养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改掉它很难,一篇文章即使被拒稿十次,仍然不足以撼动其习惯性思维,因为根本没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在此,我也仅能提出浅薄的建议,主要是调整一个平和的心态。发表文章贵在速战速决,一篇文章拖沓三年五载,教授耗得起,学生耗不起;时间耗得起,精力耗不起。为此,一是发表文章要有颗平常心,一篇文章不必弄得像要老命似的,患得患失,纠结于文章外的事情;二是清楚自己文章的优势和缺点,适当的放低身段与期望;三是预想到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前做好准备;四是尊重杂志和审稿人,适当的时候知道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