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JournalsCollections
For Authors For Reviewers For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 Open Access
Ethics Advertising Policy
Editorial Policy Resource Center
Company Information Contact Us Membership Collaborators Partners
OPEN ACCESS

主持美捷登“研究基金”成长经历——基于人群健康研究

  • 徐祥龙1,2,3
Medical Research & Publication   2020;6(S1):25-26

doi: 10.14218/MRP.2020.S010

Published online:

 Author information

我从2010年开始跟随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老师参与人群健康的研究,通过几年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技能,产生了一些研究想法,也时常与导师赵勇教授讨论。一天,导师告诉我美捷登青年科学家研究基金申请开始了,并且鼓励我认真准备,大胆尝试。于是,我鼓起勇气申请了这个项目。那时的我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毕竟在这之前,我只是参与了一些研究项目,并没有正式主持过科研项目。

尽管是一次尝试,抱着学习的心态,为能够成功获得资助,我还是做了认真的准备。为此,我整理了之前的研究想法,系统地查阅了文献,进行了文献综述,撰写修改了标书,并设计与修改了研究量表,组建了研究团队。以上每一步,都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比如这个研究想法,从最初产生到与导师交流,到准备标书的投递,前前后后花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我得到了导师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师兄、师姐等人的指导与帮助,非常感谢他们的付出。正是有了他们的指导和帮助,我才能顺利地完成我的第一份标书,很幸运也很开心,同时也很感谢美捷登青年科学家研究基金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能在研究生阶段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一次科研项目,这为我之后的学术生涯带来了信心和勇气。

在获得了资助后,我们开始准备实施这个项目,我们对研究量表进行了再次修改,制定了项目实施的具体方案等。从研究想法到论文撰写与发表, 我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深感做好人群健康调查研究并不容易。申请的项目虽小,但我们按照“小项目大做”的理念,努力做好。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研究成果在期刊上发表,撰写的摘要被The Lancet-CAMS Health Summit接收,我于2016年在北京就本研究成果做了口头发言和展报展示。

以本研究课题为例,我总结了以下五个方面思考与体会。

一、多学科的研究团队助力研究的创新

我们这个研究团队聚集了很多优秀的本科生、研究生、国内外专家(行为学、妇产科学、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营养学、流行病学等),非常感谢他们的参与。正是因为多学科人员的参与,让我认识到多学科交叉融合在提升研究创新方面的重要性。

二、畅通的交流渠道助力研究团队的齐心协力

完成一项研究课题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课题组成员间共同努力,充分沟通。为了加强成员之间的交流,同时兼顾每个参与人员的时间,我们研究团队充分使用多种社交媒体,比如qq交流群,微信讨论组,飞信信息等。课题组内部互相鼓励,参与研究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题组专家教授会就这些问题进行线上指导。除了线上交流,我们研究团队也会不定期开展线下交流。此外导师也时常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课题组指导参与研究的学生。充分的沟通帮助新人更快地融入团队,从而更加齐心协力做好研究。

三、严谨细致的量表设计助力研究的质量

一个好的研究需要一个好的研究设计。在问卷调查研究中,问卷的设计非常重要。对于问卷初稿的修改,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方式。第一阶段,在学生之间以开会形式进行修改。第二阶段,国内的营养与行为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等专家对问卷进行修改。第三阶段,妇产科医生与国内的营养与行为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等专家对问卷进行修改。第四阶段,中文问卷翻译为英文,国外专家修改,期间利用多种形式进行修改,如邮件交流修改,请教来访课题组的国外专家,以及在第十二届亚洲营养大会开会期间,带着问卷请教熟悉的参会专家。经过认真设计,反复修改的问卷,对于一项研究十分重要,可以说是开了一个好头。

四、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助力研究实施的质量

对课题组成员科学规范的培训,能够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在此次研究项目中,采用了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多次的培训,特别加强了对没有问卷调查经验的学生的培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调查员的调查质量,也可以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此外基于本次研究,考虑到多学科的参与人员,我们设计并刊印了研究人员工作手册。该手册对本研究做了基本的介绍,并介绍了研究实施细节与注意事项。将该工作手册发给相关的研究员,并组织他们学习,让研究员进一步了解本课题。多渠道,多形式培训增强了参与人员对研究的认识,也让他们学到了一些基本的技能有助于提升研究实施的质量。

五、同学习式的研究助力年青研究员的共成长

抱着认真学,认真做的态度,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开展了此次学习式的课题研究。我们学习了基本的科研伦理,提交了伦理审查,并严格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受访者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名后进行调查。我们学习了研究的实施与运作,采取小组负责制,每日调查小组组长带领本小组进行当天的调查,进行质量把控。现场调查采取“老带新”的模式,让有经验的研究员带着没有经验的新手研究员。我们也借助社交媒体如qq群,分享研究学习所得,大家相互学习。尽管比较累,但也十分充实,到现在我都时常想起那段大家一起学习做研究的美好时光。此外,在这期间,我也得到了导师和很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指导,在他们的指导下,我进一步学习到了如何规范写论文,最终我发表了论文,有幸参加了一些学术会议。

通过以往我参与的研究,我越发觉得在人群健康领域的研究方面,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非常感谢美捷登青年科学家研究基金资助我进行这项研究,得以把我的研究想法付诸实践,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学习,在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我来到澳大利亚,现在Monash University医学院跟随导师张磊教授和Christopher K. Fairley教授继续深入学习,并且参与了中澳传染病联合研究中心的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是将人工智能和数学模型融入人群健康研究,希望未来能够为公共卫生与健康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因为水平有限,一些经验仅供参考,如有不足之处,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