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JournalsCollections
For Authors For Reviewers For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 Open Access
Ethics Advertising Policy
Editorial Policy Resource Center
Company Information Contact Us Membership Collaborators Partners
OPEN ACCESS

如何撰写一篇SCI综述

  • 胡志德
Medical Research & Publication   2021;7(1-4):20-22

doi: 10.14218/MRP.2021.022

Published online:

 Author information

综述,顾名思义,就是在某一时间内,对某个领域内大量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和展望,将该领域的进展和现状呈现于读者面前。综述虽然属于 “二手研究”,但能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掌握某个领域的研究动态,因此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正因如此,多数学术杂志都会留出一定的版面,用于刊登综述。在过去几年,笔者曾和同事们在SCI杂志上发表过多篇综述,对于医学综述的写作有一定的心得体会。在此,笔者拟分享自己在SCI杂志上发表综述的心得体会,以期为有撰写综述计划的同行提供参考。

一、写作综述对科研新手来说是一种锤炼

在已有很高造诣的专家眼中,综述的价值显然不及论著。因为论著反应了自己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而综述只能证明自己阅读和整理了他人的研究成果。也正因如此,很多专家会在多种场合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对综述的不屑。受此影响,很多科研新手也对综述写作不感兴趣。笔者认为这种思维和观念有待商榷,因为科研本身是分层次和等级的:对于掌握了大量资源,已经有很高造诣的研究者,目标当然是在高水平的杂志上发表论著;但是对于科研新手,完全可以将短期目标设定为撰写和发表一篇SCI综述。可以想象,对于刚刚涉足科研的新手,当自己倾尽全力撰写的综述在历经曲折之后被SCI杂志接受了,说明自己的思维理念是国际化的,具备了良好的文献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能明显增强自信,而且这些能力对于自己将来的研究生涯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甚至会决定自己的科研成绩。此外,还可以熟悉SCI论文的投稿流程,包括目标杂志的选择、投稿的步骤、回答评审意见的原则和方法等。因此,笔者建议刚刚涉足科研的新手从写作综述入手,通过写作综述来提升或检阅自己的科研能力。

二、撰写综述前的准备:文献阅读

如前所述,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既往工作的总结和归纳,因此综述写作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阅读文献。文献阅读可以分为泛读和精读:泛读的目的是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挖掘研究方向或写作素材;精读的目的则是为了充分理清某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寻找研究的切入点或确定综述写作的框架。如果没有任何课题压力,纯粹是想增长知识和开阔视野,笔者建议从泛读入手,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之后再精读该领域的文献。如果已在某一个有固定研究方向的课题组,笔者建议征求学长或导师的意见,确定具体的领域进行精读。

三、综述的选题:不宜太大

综述可以分为特邀综述和自由投稿的综述,前者一般由编辑部邀请本领域很有造诣的专家进行撰写,形式多为“命题作文”,即指定题目或内容进行撰写,对文献的阅读量要求十分高,参考文献少则一两百篇,多则四五百篇。同时对作者的声誉、科学逻辑等要求也很高,新手往往难以企及。多数科研新手的综述属于自由投稿,题目、内容和范围需要由作者自己确定。这里就牵涉到一个问题,综述的范围到底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纵观已经发表在SCI杂志上的综述,有的题目涉及范围很大,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有的题目则涉及范围很小,比如“循环microRNA在恶性胸膜间皮瘤中的诊断价值”。笔者建议科研新手应该先从“小综述”入手,不要贪多贪大。通过阅读和归纳整理文献,写一篇参考文献数量在40至100篇左右的综述是比较切合自身实际的想法。此类综述涉及面较小,参考文献也较少,文献之间的逻辑关系相对简单,易于整理,对作者的学术背景要求不高。

四、如何确定自己拟撰写的综述选题是否合适

有的综述,从题目来看虽然涉及范围较小,理论上讲写起来相对简单。但由于属于研究热点,相关的文献报道较多,写作难度也很大。判断自己拟撰写综述的范围是否合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文献检索。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输入几个关键词并初步浏览相关文献,大致判断可被引用的文献量。需要说明的是,综述的参考文献可以分为核心文献和辅助文献,前者为本领域进展密切相关的原始研究,需要重点介绍;后者则为一些介绍概念类的文献,比如介绍何为microRNA时,需要引证一篇相关的文献,该文献通常为综述。因此,成文综述最终的参考文献数量往往会比检索到的文献多出5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检索到的需要引用的文献为50篇,那最终成文的综述的参考文献可能在80篇左右。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在开始撰写前,已阅读的文献量至少应该在引用文献量的一倍以上,拟被引用的文献应该是最有代表性的、科学可靠的、有理论实践意义的,而且除了精读本领域的文献,还需要阅读一些其它领域的文献来完成相关知识的积淀。上述数据属于个人经验,不一定准确,希望可以帮助新手评估自己撰写综述需要阅读的文献量,进而评估撰写难度。

五、综述的写作:从读书笔记开始

在完成了大致的文献检索之后,可以开始阅读相关的文献,并且做读书笔记。所谓读书笔记,就是指自己在阅读完文献后,用一段300至800字左右的文字将文献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笔者比较喜欢的模式是在将读书笔记写在EndNote中,这样方便调阅。同时,可以准备一个word文档,将读书笔记一并写在其中,并利用EndNote排列参考文献的功能对文献进行引用。在这个word文档中,可以将相似、相关的文献进行整合,形成一个观点或论点,也可以列表、画图进行概括。综述的小标题就是来自于这些观点或结论。实际上,综述的写作就是一个读书笔记逐步整理和精练的过程(图1)。

 撰写综述的流程。
图1   撰写综述的流程。

综述的框架和内容形成后,下一步就是进行语言的润色和精练。不得不说,写综述对于“文笔”的要求较高,需要作者在遣词造句和语言组织上精雕细琢,特别要注意词句之间的层次感和逻辑性,同时还要兼顾综述的可读性。笔者在为国际杂志审稿的过程中,发现国内作者的稿件普遍存在“逻辑性差”的问题,比如前后两句话分明不是转折关系,但中间却用一个but进行了连接。文章的语言表达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遣词造句,属于“英语”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需要求助语言公司进行润色;二是谋篇布局的问题,属于“语文”的问题,需要作者自己全方位进行考量,语言公司提供的帮助极为有限。很多论文之所以被编辑部或审稿人批评为“语言质量”太差,问题的根源其实不在于英语,而在于语文。

六、其它注意事项或技巧

优秀的综述一定是对本领域的概貌进行了十分详实的总结,并且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研究的进展。因此,绘制一张总结性的图片对于提升综述的档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此外,在挑选参考文献的过程中,一是尽量避免漏掉重要的文献和进展,二是当有多篇参考文献可以选择时,尽量挑选最新的、刊登在权威杂志上的、来自富有声誉的研究组的论文来引用。在综述的投稿过程中,一定要先阅读杂志的稿约,特别是杂志是否接受自由投稿的综述,对参考文献的数量有何限制等。在推荐审稿人的过程中,尽量从参考文献中选择和自己观点一致的专家。

七、总结

阅读文献是综述写作中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枯燥的环节。阅读文献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锻炼科研思维。综述的写作,则是对文献进行整理,锻炼的是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很多刚涉足科研的新手之所以写不出漂亮的综述,主要还是未能熬过枯燥的“文献关”,或者在阅读文献时流于形式,没有仔细揣摩文献当中隐含的科学逻辑。其实,文献阅读不仅是写综述的基础,也是开展科研的基础。只有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科研思路才会开阔,科研方案才会严谨,科研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实际上,只要阅读的文献足够多,归纳总结能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磨练,辅之以鬼斧神工般的语言表达技巧,综述完全就是信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