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JournalsCollections
For Authors For Reviewers For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 Open Access
Ethics Advertising Policy
Editorial Policy Resource Center
Company Information Contact Us
OPEN ACCESS

五年磨一剑:找对方向,持续发力

  • 禹定乐
Medical Research & Publication   2023;9(1-4):41-42

doi: 10.14218/MRP.2023.11141S

Published online:

 Author information

2023年国自然发榜已有数月,我很想分享一下我五年以来的心路历程。今天不讲国自然撰写标书的具体技巧,更多是想给年轻的同事、同行们一点点心得体会。

2018年9月,我赴首医参加博士理论课程学习,大概在11月份,我接到科室鲍姐姐电话:定乐,郑主任说了,咱们科室的博士们都要申请国自然哈,你也要好好准备一下……那个时候,作为一个科研小白,我完全没有方向,到处搜集与国自然相关的各种材料,查询网站,下载所谓的国自然撰写“万能模版”,所谓的“八股文”写法等等。最初主任希望我能做微生态相关研究,所以我也努力查阅相关文献补充自己的知识空白。直到年底,博士课程考试后我自京返深,尚未返回临床工作之前,我就每日往返于家和附近的书城,为选题苦苦冥想,但始终没有灵感。后来,我干脆把自己关在我家马路对面的酒店里三天,估计是日思夜想的缘故,突然一天下午,我来了灵感,有了题目及构思,立即给主任发邮件,主任很支持。由此开始了我的第一份“标书”,我依别人成功标书的范本,照葫芦画瓢,其实当时并没有想过太多,会不会不自量力,肯定中不了啊之类,只是想写出来,不枉费主任的期待和“博士生”的身份。其实那个时候的我,手里连一篇像样的中文文章都没有,更别提SCI,标书中的前期研究基础借用的都是主任前期的数据结果(主任是做微生态的专家),但后来想想,其实并不管用,因为国自然新的标准是青年基金不能体现合作者和参与人。但即便是这样,我以“硕士生”的学历,在2019年如期提交了自己的第一份标书。结果可想而知:落榜。

2019年1月,郑主任带我拜师于杨永弘教授,希望我跟着杨教授做A族链球菌相关研究,自此我就开始了为期半年的基础实验。我是重医七年制临床专业,在硕士阶段没有任何实验室经历,在工作多年之后,从实验小白零基础开始,挑战很大。杨老师邀请师姐从北京来深圳手把手指导我实验,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虚心跟师姐学习养菌株、提取DNA、跑PCR……2019年底,又要开始备战来年的国自然了。既然确定了A链为研究方向,那国自然就果断改为A链的研究。其实这个时候我手里仅有一篇中文综述,依然没有英文文章。但无知无畏啊,硬着头皮继续写。没有很好的科研基础,且这次依然是硕士的身份,申请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2020年6月,我的第一篇SCI发表了,是JCR三区的一篇Commentary,紧接着我又跟师姐合作在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了一篇短文(Correspondence),都是A链方向的。有了两篇英文的基础,我自信心大增,准备着,来年再战!2021年,我再次以硕士学位的身份提交标书,依然是A链方向的,这次结果也是铩羽而归。但这次失败的原因,我认真分析,其一是前期研究基础还比较薄弱,其二是这次的研究代码选择失误,所以评语很差。吸取教训,不气馁,毕竟已经积累了两年的申报经验了,不怕,屡败屡战!

2021年,我开始着手准备博士答辩,终于在2021年底拿到了博士学位,在年底发表了一篇二区的Article,且再次在Lancet ID发表了第二篇Correspondence。至此,我已经有4篇SCI作为支撑,也有了博士学位证书,2022年的申请,底气更足了。这次的标书在上一年的基础上,我又请一些同学、老师帮忙提意见修改后,再次提交。到放榜时,虽然未获资助,但我看到了希望,大概是A-B-B的结果,应该是经历了形审、涵审,也冲进了会审(我不太确定),但只是还差那么一点。当我把评审意见转发给主任时,主任鼓励我说,不用担心,已经很接近了。我也跟科教科谭科请教,他也说是很不错的结果了,估计是女同志还未到截止年龄,就再“拖”你一下。这样的激励给了我很大信心。

2022年我继续努力撰写A链相关的中英文论文,在2022年有7篇中文论文发表,全都是A链研究方向的,有综述,有专家共识、专家论坛等等。2023年初,标书在上一年基础上未作大的改动,再次提交。5篇代表作中有4篇SCI和一篇与A链相关的中文论著。

8月25日放榜日,看到获资助的那一刻,我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幸运的天枰倾向了我这边。

至此,我想总结几点:

  • 
关于论文,尽量写英文,毕竟国自然都是看重SCI的;

  • 如果暂时没有能力写Original article,可以先试试一些其他文章类型,比如review、Mini review、correspondence、commentary、case report等等,先求量的积累,再求质的提高。国自然只需要提供5篇代表作,英文的代表作要好过中文;

  • 如果确定了一个研究方向,就集中精力就这一个方向去积累文章,毕竟评审专家希望看到你有持续在这个研究方向出成果的能力;

  • 努力积累英文文章,没有SCI作为支撑,申请国自然只能一直做陪跑。但我们一位儿研所同事说得好,只有陪练当久了才有机会做教练;

  • 学位、学历也很重要。我们医院今年获青年基金资助的都是博士学位。

每一次的申请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每一个细节,小到一个标题的字号、行间距、加黑或下划线作为重点提示等等细节,都是获得评审专家好感的亮点。多多参与申请,哪怕你觉得还远远没有准备好,但相信我,申请过了,你就会感谢曾经努力过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