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JournalsCollections
For Authors For Reviewers For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 Open Access
Ethics Advertising Policy
Editorial Policy Resource Center
Company Information Contact Us Membership Collaborators Partners
OPEN ACCESS

中国科研的崛起正在改变全球出版业

  • 王晗玥
Medical Research & Publication   2025

doi: 10.14218/MRP.2025.08271

Published online:

 Author information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科研领域的关注与投入持续加大,科研产出呈现爆发式增长。十年前,中国的论文发表量还落后于美国34%,而在十年后的今天,已反超63%。这一变化源于中国年均高达11.3%的增速——从2015年的46.4万篇增长到2024年的121.6万篇;相比之下,美国同期仅增长0.5%,从70.9万篇增至74.4万篇。放眼全球,多数科研强国的论文产出基本持平,而中国则一骑绝尘(见图1)。

2015-2024年各国/地区年度论文产出 (数据来源:Scimago).
图1  2015-2024年各国/地区年度论文产出 (数据来源:Scimago).

在物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多个学科,中国产出的论文量已超越整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含美、英、德、法、日等)37国的总和(图2)。中国科研突破的消息屡见报端:从电动汽车长效电池,到低成本AI模型,再到可与西方顶尖战机抗衡的喷气式战斗机。

2024年各学科中国与OECD论文数量比 (数据来源:Scimago).
图2  2024年各学科中国与OECD论文数量比 (数据来源:Scimago).

与此同时,美国科研投入却在削减——白宫2026财年预算草案拟将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经费削减40%、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砍掉超50%。这可能进一步巩固中国在科研领域的领先地位。

从出版商的角度看,中国科研崛起带来机遇:无论开放获取还是订阅模式,论文都是学术出版的硬通货。更多中国论文意味着更多客户——包括机构订阅者和支付APC的作者。但增长伴随阵痛:中国撤稿率远高于OECD国家(图3),在部分医学领域甚至超过1%,迫使出版商增加审核环节以防论文工厂污染(如Hindawi事件)。

2015-2024年中国与OECD年度撤稿率 (基于撤稿前三年的平均发表量;含研究论文、综述、临床研究及病例报告;数据来源:Scimago与Retraction Watch).
图3  2015-2024年中国与OECD年度撤稿率 (基于撤稿前三年的平均发表量;含研究论文、综述、临床研究及病例报告;数据来源:Scimago与Retraction Watch).

科研格局的变化,也削弱了西方政策制定者的话语权。“Plan S”提出时,西欧论文产量比中国多30万篇,如今已少20万篇。欧洲通过“Plan S”推动开放获取等商业决策的影响力正在衰退。开放获取转型的主动权正逐渐转向中国,尤其在物理科学与工程领域。

然而,以西方为主的编辑和审稿人数量几乎停滞,且中国学者在编委会中代表性不足。在16份跨出版商的大型STEM期刊中,中国编委占比均低于其论文占比,超半数期刊里,中国论文贡献量是编委人数的三倍(图4)。

16份期刊中国编委与论文占比 (数据来源:出版社官网与OpenAlex).
图4  16份期刊中国编委与论文占比 (数据来源:出版社官网与OpenAlex).

这种失衡,加上审稿流程中语言与文化障碍,导致中国论文审理更慢。数据显示,2024年论文接收速度创2011年以来新低,比2014年慢9天(基于16家主要出版商800万篇论文,不含MDPI)(图5)。原因可能有二:(1)中国论文产出增长使西方编审超负荷工作;(2)出版商为打击论文工厂引入更多审核环节牺牲效率。中国编审与论文比例失衡导致找编辑、寻审稿人更耗时,语言障碍也可能延长编审过程。另一方面,额外审核的影响更易量化。例如Frontiers in Oncology在Hindawi论文工厂丑闻后显著降速。

2011-2024年16家出版商投稿至接收周期 (数据来源:Scholarly Intelligence).
图5  2011-2024年16家出版商投稿至接收周期 (数据来源:Scholarly Intelligence).

事情本不应该是这样的。技术的创新本应使同行评议变得更快,或者在最坏的情况下至少维持原速。十年慢9天看似微不足道,但换算下来,相当于每年有价值的论文在收件箱中要等待超过8万年。而这场危机远未结束。

各项数据可以推测中国论文量将持续增长。虽难保10%年增速,但维持2019-2024年间年均10万篇的绝对增长不是没有可能,因为有三大驱动因素:(1)中国GDP预期增长;(2)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3)人均研究者论文量增加。

IMF预测2025-2030年中国实际GDP(通胀调整后)增速3.4%-4.2%(图6a)。虽不及疫情前7%以上的水平,但绝对增长值相当,足以支撑论文产量的稳定增长。除GDP增长外,中国计划提高研发投入占比。当前其研发支出占GDP的2.6%,低于美国(3.6%)和英国(2.9%)(图6b)。中国的目标是在2030年将这一比例提高到2.8%——这意味着中国正在向科研强国看齐,按固定GDP计算相当于研发投入年增1.1%。

(a, b) 2015-2030年中国实际GDP及预测(IMF)与2022年各国研发投入占比(英国为2021年数据;来源:世界银行UNESCO统计所)。
图6  (a, b) 2015-2030年中国实际GDP及预测(IMF)与2022年各国研发投入占比(英国为2021年数据;来源:世界银行UNESCO统计所)。

此外,在部分发达国家人均论文产量停滞或下降的情况下,中国人均论文产量却以4.7%年率持续增长(图7)。这可能反映中国科研仍处于发展阶段。在人均产出见顶前,将持续推高总量。

2015-2022年中国与科研强国人均研究者论文量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与Scimago).
图7  2015-2022年中国与科研强国人均研究者论文量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与Scimago).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研究者数量增速仅为个位数(图8)。若趋势持续,中国论文供应与西方编审资源的缺口将扩大,可能会导致期刊流程瘫痪、各方不满,全球出版体系将面临拥堵甚至瘫痪的风险。

2015-2022年科研强国研究者数量(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图8  2015-2022年科研强国研究者数量(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在中国科研不断发展、西方出版暂时停滞的趋势下,全球科研是走向瓶颈,还是走向可持续的出版,这取决于中国研究者能否融入西方出版体系,以及中国能否建立大型可信的出版体系。一旦中国的学术不端问题得到改善,西方期刊会更欢迎中国编审,国际作者也更愿向中国期刊投稿。

同时,新技术的引入也至关重要,AI驱动创新可加快审稿、优化评审模板、评估评审质量,并精准识别不端行为,减少跨国合作风险。否则,如果出版商继续对瓶颈视而不见,作者将被迫转向速度快但质量存疑的平台,全球出版将陷入“更慢、更贵、更沮丧”的恶性循环。

References

  1. Guest Post — How the Growth of Chinese Research Is Bringing Western Publishing to Breaking Point. Available from: 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25/07/08/guest-post-how-the-growth-of-chinese-research-is-bringing-western-publishing-to-breaking-point/ View Article PubMed/NCBI

About this Article

Article History
Received Revised Accepted Published
September 30, 2025
DOI http://dx.doi.org/10.14218/MRP.2025.08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