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6日科睿唯安(Clarivate)发布了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图1)。全球约6600名科学家入选了本年度名单,原因是他们过去十年发表了多篇高被引论文,这些论文的被引频次在Web of Science中位于同学科、同发表年份的前1%,彰显了他们在同行中的重要学术影响力。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602人次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其中3774人次来自特定学科,2828人来自跨学科领域。高被引科学家的遴选方法由科睿唯安科学信息研究所 (ISI) 的文献计量学专家和数据科学家基于引文数据分析而制定。
一、“高被引科学家”各国表现
从入选榜单研究人员的国家来看,中美两国占据明显优势(表1)。美国共有2622人次入选,占名单总数的39.7%,低于2018年的43.3%。尽管美国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大幅下降,但毫无疑问,美国的科学研究水平仍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2010年至2020年Web of Science收录的所有论文中,来自美国作者的论文占比高达24.7%。
排名 | 国家或地区 | 高被引科学家人次 | 占比 | 2018年至2021年占比变化% |
---|
1 | 美国 | 2,622 | 39.7 | −3.6 |
2 | 中国内地 | 935 | 14.2 | 6.2 |
3 | 英国 | 492 | 7.5 | −1.5 |
4 | 澳大利亚 | 332 | 5 | 1 |
5 | 德国 | 331 | 5 | −0.9 |
6 | 荷兰 | 207 | 3.1 | 0 |
7 | 加拿大 | 196 | 3 | 0.3 |
8 | 法国 | 146 | 2.2 | −0.4 |
9 | 西班牙 | 109 | 1.7 | −0.2 |
10 | 瑞士 | 102 | 1.5 | −0.7 |
中国内地今年排名第二,共有935人次入选,占比14.2%,远高于2018年的7.9%。四年来,中国内地科学家在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所占比例几乎翻了一番。
中国香港的表现可圈可点,上榜科学家人次从60增加到79。部分原因在于香港大学高被引科学家数量急剧增加。短短一年内,香港大学高被引科学家人次数从14增加到33,增加一倍以上。英国有492人次入选,位居第三,占比7.5%。鉴于英国人口是美国的1/5,是中国的1/20,因此英国的人均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很高。
澳大利亚以332人次入选的微弱优势超越德国成为榜单排名第四。荷兰以207人次的入选数量位列榜单第六。考虑到澳大利亚和荷兰2500万和1700万的人口总量和德国的8300万人口总量,能取得这样的排名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在澳大利亚、德国和荷兰之后,加拿大、法国、西班牙和瑞士也位列榜单前十。
来自孟加拉国、科威特、毛里求斯、摩洛哥和格鲁吉亚的科学家今年首次上榜。
二、“高被引科学家”大学与研究机构排名
从入选学者的所属的机构看(表2),美国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在前十名中占据6席。哈佛大学共有214人次上榜,再度成为拥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人数最多的机构。其他进入前十的美国机构包括斯坦福大学、国立卫生研究院、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排名 | 高被引科学家所在机构及国家 | 高被引科学家人次 |
---|
1 | 哈佛大学,美国 | 214 |
2 | 中国科学院,中国 | 194 |
3 | 斯坦福大学,美国 | 122 |
4 | 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美国 | 93 |
5 | 马克斯·普朗克协会,德国 | 70 |
6 | 麻省理工学院,美国 | 64 |
7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 | 62 |
8 | 清华大学,中国 | 58 |
9 |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 | 56 |
10 | 牛津大学,英国 | 51 |
中国科学院共194人次入选,在所有机构中排名第二位,清华大学58人,位居第八位,中科大41人,浙大29人,北大28人。
德国马克·普朗克学会和英国牛津大学占据了机构前十的剩下两个位置。
三、“高被引科学家”中的诺贝尔奖得主及诺贝尔奖级科学家
今年的上榜名单中共有24位诺贝尔奖得主(表3),其中包括今年刚刚获奖的五位: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David Julius(生理学或医学);位于加州的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Scripps Research)的Ardem Patapoutian(生理学或医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David W. C. MacMillan(化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avid Card(经济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的Guido Imbens(经济学)。
表32021年度高被引科学家上榜的24位诺贝尔奖得主
Name | Category and year |
---|
James P. Allison |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8 |
David Baltimore |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75 |
David Card | Economics 2021 |
Emmanuelle Charpentier | Chemistry 2020 |
Jennifer A. Doudna | Chemistry 2020 |
Esther Duflo | Economics 2019 |
Eugene Fama | Economics 2013 |
Ben L. Feringa | Chemistry 2016 |
Andre K. Geim | Physics 2010 |
Reinhard Genzel | Physics 2020 |
John B. Goodenough | Chemistry 2019 |
Alan J. Heeger | Chemistry 2000 |
Guido Imbens | Economics 2021 |
David Julius |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21 |
Brian K. Kobilka | Chemistry 2012 |
Robert J. Lefkowitz | Chemistry 2012 |
David W. C. MacMillan | Chemistry 2021 |
Konstantin Novoselov | Physics 2010 |
Ardem Patapoutian |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21 |
Gregg L. Semenza |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9 |
Phillip A. Sharp |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93 |
Fraser Stoddart | Chemistry 2016 |
Thomas C. Südhof |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3 |
Susumu Tonegawa |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87 |
此外,今年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还包含77位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得主,他们是科睿唯安基于引文分析遴选出的“诺奖级”研究人员,也是未来很有潜力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
四、“高被引科学家”学科领域分布
本次榜单共收录21个专门的基本科学领域(表4),包括农业科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化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和商业、工程学、环境/生态学、地球科学、免疫学、材料科学、数学 、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神经科学和行为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物理学、植物和动物科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空间科学。
ESI field | Number of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
---|
Agricultural Sciences | 125 |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 206 |
Chemistry | 240 |
Clinical Medicine | 453 |
Computer Sciences | 110 |
Economics and Business | 81 |
Engineering | 169 |
Environment/Ecology | 202 |
Geosciences | 143 |
Immunology | 161 |
Materials Sciences | 219 |
Mathematics | 74 |
Microbiology | 126 |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s | 177 |
Neuroscience and Behavior | 179 |
Pharmacology/Toxicology | 159 |
Physics | 198 |
Plant and Animal Science | 202 |
Psychiatry/Psychology | 183 |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 263 |
Space Science | 104 |
Total | 3,774 |
Cross-field | 2,828 |
Grand total | 6,602 |
不同领域入选门槛标准各异,以临床医学要求最高,药理学/毒理学要求最低,但临床医学领域入选人数最多,为453人,经济学/商业领域入选人数最少,为83人。计算机科学有110入选。
五、高被引科学家Edward Holmes给青年科学家的建议
永远保持追随那些激发你好奇心的问题,保持你的兴趣与直觉,不要过分担心未来的发展趋势。人类心灵的好奇心是最好的研究工具。最后,始终以诚信行事,尊重你的同行。
美捷登衷心祝贺入选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榜单的杰出科学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