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Search
Advanced

Publications > Journals > Medical Research & Publication> Article Full Text

  • OPEN ACCESS

SCI 论文写作、投稿以及如何应对审稿人

  • 王颖群
 Author information 

作者简介

王颖群,武汉大学生物学学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学硕士,德国 Heidel berg 大学人类遗传所博士,美国 Uni versity of Pennsylvania/Abramson Family Cancer Institute 博士后,得到在乳腺癌领域颇具影响的 Susan Komen Postdoctoral Fellowship资助。Fronti ers i n Bi oscience杂志执行编辑,Cell Adhesion & Migration杂志新进展编委,并在 Journal of Cl inical Investigation, Cancer Research等多个国际期刊担任审稿人,在 Genes & Development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Molecular CancerTherapeutics等期刊作为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多篇。在 SCI 论文写作和投稿、课题申报和实验设计等方面有独到经验,过去 4年已经累计为国内学者指导发表 S CI论文 300多篇,涉及生命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多个领域,指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中标多项。

在多年的科研生涯中,笔者写作并投稿了不少 SCI 期刊,在这一过程中也和编辑、审稿人有过多次互动,自己也得到被不少 SCI 期刊邀请作审稿人的机会。这里以自己投稿几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和综述的亲身经历来总结下如何写好 SCI 论文、如何提高选投 SCI 期刊命中率和如何应对审稿人意见等方面的技巧。

1. 初显身手

首先,多读文献是关键。套用中国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笔者在博士期间读了不下几百篇文献,其中包括一、两百篇高水平文章,尤其精读 CNS (Cell, Nature, Science),并记下读书笔记。对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路线、技术方法、结果分析等一一解析,最后总结文章的创新点,为何能发?哪些可以值得学习借鉴?

并要求自己尽可能用一至两句话或者用一个 model 图概括该文特色(也就是“take home message”),记到本子上,下次看时一目了然,既是提纲挈领,又便于记忆。事实上,自 2010年起,Cell开始要求每篇发表论文的作者提供一个 graphical abstract,勾勒出该文的要点,以便读者一目了然领会文章的贡献和意义,也正是出于此意。

选刊,看自己的研究结果、意义和本领域哪些杂志所发文章处于类似的水准。如果经常看文章,这点不难,没事就浏览一下本领域的每个杂志的要目(table of contents),感兴趣的 title 就点击看看摘要,坚持下来大概就对自己的文章水平略知一二了。

笔者做的博士课题有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新发现,觉得投 Nature Cell Biology(IF=19.679), Genes & Development(IF=10.798)一档的杂志比较有戏,自己就很快精读两篇 Nature Cell Biology的范文并根据其要求写了初稿,给导师修稿后就投了过去。得到评审意见是补充新数据,我们补充了一些,但是有些数据无法很快补充,针对所研究蛋白的抗体很不容易制备,我们在 response 信中进行了辩解,二稿投出后莫名其妙被编辑直接拒绝了,并没有送一审专家们再审。在投 Genes & Development之前,我们决定冲冲 Science,同时尝试一些新试验,以此替代必须要有抗体才能进行的试验。可喜的是一审通过(Science一审会直接淘汰大约 75% 稿件不送出审稿),送出二审。一个多月得到意见,要求对我们提出的 model 给出更多证据支持,这个任务在目前的实验室条件下很难达到,而且我也想早点毕业,所以就放弃投稿 Science,而是投到了保底的杂志 Genes & Development,同时继续补些可以完成的试验。一个月得到意见:accept dependent on revision,只有 3个月期限。好在要求补充的一些试验就是我们预计到的并正在补的,补充的试验虽然有挑战性,但经过艰苦摸索,进展还算顺利。3个月后投二稿就接受了。整个投稿过程回头来看,觉得受益匪浅。其实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补充一些数据,也许 Nature Cell Biology也会接受,不过 Genes & Development是发育生物学领域被公认的 No.1,所以也不足为惜。

这篇文章发表一年多就已经被引用 10多次,还被 Un iver 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的研究生课程 Developmental Genetics 列为选读文献,所以还不错。一般来说,评审人的意见都是比较负责的,可以说没有评审意见,文章质量不会上到一个高度。而自己看自己评,总是有局限性,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Peer review 系统饱受争议这么多年,但还是在采用,说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

人总是有点惰性的,但通过力图发 SCI 论文这件事就会逼自己去写、改、构思和补充试验。在发表 Genes & Development文章的过程中,我的能力提高不少,文章中我和导师共享通讯作者。毕业后我觉得自己有能力完全独立投稿,所以就想以自己博士论文前言部分为基础,加上评论最新发表的一些本领域的好文章(包括自己的这篇文章),写篇综述反映本领域的进展。由于自己不是大牛,不可能得到一流杂志的编辑综述邀请,所以我就自己查目标杂志,找到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这个杂志比较对口, IF 也不错,有 5分多(虽然笔者不完全认同 IF 的高低定胜负,但是大家都以此为参照,所以在选刊时也得考虑)。在投稿时自己有信心觉得能上,因为看了一些该杂志最近发表的文章,认为其水平和我的文稿差不多,果然接到审稿意见是基本接受,要求修稿。这是第一次独立修稿和写 response 信,也顺利完成,文章得以发表。

2.接受拒绝

下一步比较有挑战性,经过多年肿瘤研究的积累,以及博士期间对新领域发育生物学的学习,加上一些专家提出和试验证明胚胎发育和肿瘤发生之间有类似性,我开始着手写篇综述阐述我提出的新假设,即:一个胚胎发育中重要的信号通路可能在肿瘤发生,尤其是转移中很有意义。在选刊时同样是浏览期刊,找出最近发表的类似文章做参考,这次我选择了 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杂志,该杂志为全球最大的肿瘤研究协会——美国肿瘤研究协会(Am 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AACR)主办, IF 也不错,达 5分。

因为初稿中我提出一些新的假设涉及不同领域,得到了 3个评审专家的意见,第 1位评审专家可能对本领域不熟悉,提出很多负面评价;而第 2,3位评审专家提出很好的评价。所以,我在写 response 信时坚持立场对第 1个专家意见做出辩解,对第 2,3个专家的建设性意见致谢和采纳。文稿修回后很快被接受发表。2009年 8月第 8期登出不久,就收到素不相识的来自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 (NCI) 一个 section 的 Chief(本领域一大牛)给我的 E-mail,评价我的 mini review “very nice”。9月份 AACR 网上期刊 Cancer Review Online也收录了我的文章,主编对我的文章还给予了 150余字的评价。该文发表半年多来,收到世界各地的几十个读者来信反映图书馆没订阅该杂志而索取全文。以上两篇综述文章都是一投就基本接受,没有费力再投其他杂志。这个经验让我觉得选好杂志很关键,不要盲目投稿浪费时间精力。目前来说一篇稿件不经修改直接被接受发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投稿前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ready for revision。修稿过程很有必要,因为这个过程确实能提高文章质量,所以有时候审稿人的意见貌似很挑剔,其实长远来看是对自己有益。当然对于明显不对的意见要敢于争辩,最终决定权在编辑而不是审稿人。

一个朋友的硕士论文托我帮忙修改发 SCI 杂志,是研究某生理条件下基因转录调控的一些机制。虽然研究不深入,但是有 siRNA 试验和几个指标,觉得还是有戏。朋友写了英文初稿,我给他改了几次,投了 4个 IF 在 1~ 3之间的杂志,有的直接被编辑拒绝,有的经过审稿被拒绝,指出数据太肤浅,要补很多数据。我们当时都觉得不补数据看来没戏啦,最后试投到 Cell Biochemistry Function,这是一家英国杂志,当时 IF 是 1分多(现在升到 2分多了)。出人意料,两个审稿人中第一个审稿人的意见很好,主要是对一些语句进行修改和补充些文献,没有要求一定要补数据,只是建议。而第二个审稿人可能是对领域不熟或者没费心审,负面意见多,并提出很多疑问。看来编辑主要看好第一审稿人的意见,决定 accept upon revision and satisfactory response。

在回复信中,作者致谢了第一审稿人,仔细解释了为何该建议的试验无法实行,请其理解,对第二审稿人的问题也进行了解释。修回第一稿后大约 3周得到二审意见,第一审稿人满意修改,建议接受,而第二审稿人还是对第一次的问题纠缠不休,还针对文章内容提出一个明显错误的质问。笔者心中暗喜,这个傻问题编辑应该能辨别出来吧。在第二次的回复信中笔者建议作者直接对第二审稿人的意见进行反驳。不到两天就收到 E-mail,文章被接受。果然编辑看到了第二审稿人的纰漏,没给他送二审意见直接接受了。所以提醒各位,如果你的审稿意见中有的意见露出破绽或者明显不着边际,那要恭喜你了。一般来说编辑如果看到审稿人打错板子,那他也许会给你相对的补偿或者说同情心,只要有一个审稿人说好,那文章也许就有戏被接受。

笔者还有一点体会就是不同审稿人的水平、态度有时会参差不齐(SCI 低分杂志而言),其实这些审稿人也许就是我们中的一员,一些很小的因素就会影响审稿意见,所以大家如果投 SCI 低分杂志,只要时间允许,就一定要多投几家,屡败屡战,直到成功。当然也不要太盲目,瞎投乱投,至少要靠谱。这次投稿出版社 E-mail 说只要收彩图版面费,我就劝朋友把唯一一个彩图变成黑白,不影响效果,这样下来朋友一分银子未花,就发了 SCI。

这一原则同样适合另一个实例。一个临床医生基础研究的数据在国内杂志发表了,但是一直没有条件深入进行机制研究。根据最近文献他提出一些有趣的假设,解释一种疾病可能的致病机制,但是没条件做试验验证(可惜呀,如果真验证出来了绝对是 CNS 文章)。笔者建议投 Medical Hypothesis,当时 IF 有 1.4,按杂志要求把格式整理好,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抱好希望投出。谁知被主编拒稿,说不符合杂志征稿范围,也许太基础了。这下朋友很沮丧,因为假设类的文章不像综述,很少有杂志登。

这么好的假设和精心绘制的模型图就这样放弃实在不甘心。笔者就费心一一浏览杂志,大海捞针,发现一个基础医学的杂志 IF 有 5分多,不定期会发些假设类文章,但不是每期都发,而且每期发的文章就 4~ 5篇,朋友很没信心。不管三七二十一,投着试试看吧。这家杂志审稿很慢,投稿一个月还没消息,催问后才说要列出 2个审稿人,我列出两个本领域专家,反正初生牛犊不怕虎。又过了一个月,还没反应,再次催问,编辑部说得到回复,两个审稿人拒绝审稿,因为和作者熟悉,很是莫名其妙,因为我和朋友根本就不认识他们,拒绝审稿也不要用这种理由呀!编辑部要求再找 3个审稿人。于是又再推荐了几个专家作为审稿人。

这家杂志倒是很认真,真找了 3个审稿人(有些杂志看 2个审稿人意见就定夺了),但是不是推荐的审稿人就不得而知了。3周后得到审稿意见,第一位没作任何好坏评价,只是说要补充很多材料,加入更多的背景介绍这种疾病,以便让基础专业的读者了解医学背景。第二位说假设不错,但是需多介绍些该蛋白的分子生物学最新进展,而第三位连连说好,要求修饰一些用词。编辑要求文稿至少包含 3个图,而且如果是引用别人的图就需要联系作者和原出版社求得版权。之前的文稿只做了一个假设模型图,现在要补充,也不是太难。多花点时间看看文献,模仿别人作的图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重新做图就行了,但没有时间精力去和作者联系版权。于是我们花费了一些时间,加了很多内容和 1张图,文稿有点像综述性质了。不过也好,更利于读者理解该假设。修回稿和 point by point response 投出后很快就被接受,没有要求再改任何语言。

原来目标是 1分多的最后投稿到 5分多,真是意外之喜呀!所以被一个杂志拒稿也不一定是坏事,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文章的 idea 好,还是有市场。还有就是这类文章(假设综述类)只要编辑要求修改而没拒绝,最后一定有戏,因为这些文字修改只要下苦功总是能完成的,只是时间和周折问题。而试验论文遇到编辑审稿人要求补充数据,不一定就能做出所期待的数据,也就不能保证文章最后是否能发表了。

About this Article

Article History
Received Revised Accepted Published
December 15, 2015
DOI http://dx.doi.org/10.14218/MRP.2015.044
  • Medical Research & Publication
  • pISSN 2475-7500
  • eISSN 2475-7543
Back to Top

SCI 论文写作、投稿以及如何应对审稿人

王颖群
  • Reset Zoom
  • Download TI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