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来美国做博士后已有近一年时间。相对于在国内做博士后的那段经历,这完全陌生的环境,反而让自己没有了博士刚毕业时的心高气傲与浮躁。重新审视自己,目前的心境颇为接近“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的状态,遂决定把这一年自己在工作、生活方面的体验与心得,分作不同的章节记录并分享。
我对未来的计划是进入高校或研究所,做一个独立PI,这也是我决定出国的最主要原因。从当前国内的形势来看,稍好一点的高校(211 以上)和研究所针对青年学者的招聘,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求贤若渴,门槛极高。
所谓“求贤若渴”,真正优秀的人才待遇基本是数十万年薪起步,配套经费百万计,外带其他各类福利。从目前形势来看,当前国内的人才需求旺盛,竞争趋于白热化,并且这种情况还将保持很多年。对于青年学者,最高人才计划是国家级别的青年“千人”、“万人”等,接着是省级、大市级的各类“xx 学者”人才计划(经济特别发达的地方可能还有县、区级人才计划),最后是高校与研究院自主设定的人才计划。
所谓“门槛超高”,即便是最低等级的校级人才计划,都要求“x 年的海外研究经历,y 篇高水平的论文等”。以我个人而言,2005 年7 月本科毕业于北方某 985 高校而后去了东部;2005 年9 月在某985 高校继续求学,07 年9 月硕士直接转博士,最后于2012 年9 月博士毕业;2012 年10 月在中部大城市的某985 高校做博士后,未能留校并于2015 年4 月出站。出国前获得过国自然青年基金和博士后面上项目、 2014 年省级优秀博士论文、以第一作者发表SCI 论文5 篇,共同第一作者发表1 篇。作为土生土长的国内博士,在2015 年教育部取消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比后,省级优秀博士论文已是土博在学术上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然而,对于高校求职而言,因为没有海外研究经历,连进入人才计划的资格都没有——确切的说,连留校当非人才普通教师的资格都没有(这种情况只限于与我类似没有强大人脉背景的土博,如果有一个领域大佬级别的导师愿意给你实质性的帮助,那些所谓硬性规定都是屁话)。
综合以上分析,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当下我只有出国这条路可走,所以我义无反顾的踏上了这条路。我知道国内一直有着“先占坑还是先出国”的讨论,大多数人认为国内高校研究院所近乎饱和——也就坑越来越少,先占坑再通过公派形式出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此,我要唱一个反调。我仔细反思了博士毕业后的经历,选择去中部城市做一个博士后可能会是我这辈子所做的最为错误的决定。所谓的“先占坑”,请问这是一个很好的坑么?在我所了解的情况来看,这个坑多半是一个非独立自主的坑,占了它之后,你可能需要给上面那个大boss 干很多无关学术的琐事,而和你平级的同事则因为资历等而有着优先发展权,留给个人的空间太小太小。
因此,如果你有思想有抱负,这绝对不是一个有足够资源让你发展壮大的坑,你会在日复一日的琐事中消磨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大好光阴,最后泯然。相反,如果你能“先出国”,找到一个较好的平台(一般是有一定声望的课题组),在一个能持续发展的领域内认真做几年,积累知识与技能。等到回国前,凭借自己的能力,再结合一定的人脉(可能会有某些大牛赏识你、支持你),你绝不用担心在国内找不到施展才干、实现抱负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