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5年3月和8月Springer两次大规模撤稿后(撤稿数量分别为43篇和64篇),2017年4月21日Springer再有大动作,对Tumor Biology杂志的107篇文章撤稿,其中绝大多数为中国作者的文章。这个消息又一次在生物和医学领域掀起对学术及出版伦理道德的大讨论。媒体和舆论都纷纷指责那些有同行评议欺诈行为的作者,认为他们实在丢人。其实也不止中国作者丢人,2016年11月1日,Springer也曾撤销58篇伊朗作者发表的文章[1],只是国内媒体对此报道比较少而已。
几次大规模撤稿之比较
这次107篇被撤稿的文章都来自于同一个杂志——Tumor Biology,初步分析发现,这些文章都是2017年之前发表的(表一)。
表一Tumor Biology撤稿的107篇论文发表年份
年份 | 被撤稿件数量 |
---|
2012 | 2 |
2013 | 13 |
2014 | 43 |
2015 | 33 |
2016 | 16 |
总数 | 107 |
老话说“文章千古事”!因此,科研工作者每发表一篇论文都要谨慎再谨慎,因为你的论文不仅可能对同行或者后世产生一定影响,而且更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你不知道你的论文什么时候会被人翻出来审视。
Springer在2015年3月撤回的43篇稿件来自12份不同的期刊,这些文章都是2015年当年发表的(表二)。2015年8月撤稿的64篇文章也来自于10份不同期刊2015年发表的文章。2016年11月的58篇伊朗作者文章撤稿事件中已经开始对不同杂志的不同年份文章进行清查,Tumor Biology已经名列榜首(表三)。这回可算是“彻查”了。
表二2015年3月中国作者发表在Springer各期刊论文撤稿数和期刊
2015年3月中国作者文章 | 2015 | 2013, 2014, 2016 |
---|
期刊 | 撤稿数 | 撤稿数 |
---|
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 16 | ? |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 8 | ? |
Diagnostic Pathology | 6 | ? |
Journal of Ovarian Research | 4 | ? |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 2 | ? |
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 | 1 | ? |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 1 | ? |
BMC Gastroenterology | 1 | ? |
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 1 | ? |
BMC Cancer | 1 | ? |
BMC Neurology | 1 | ? |
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 1 | ? |
总数 | 43 | |
表三2015年11月伊朗作者在2013-2016年发表在Springer各期刊论文撤稿数[2]
2016年11月伊朗作者文章 |
---|
期刊 | 撤稿数 | 发表年份(文章数) |
---|
Tumor Biology | 25 | 2014(3) 2015(2) 2016(20) |
Diagnostic Pathology | 23 | 2013(6) 2014(5) 2015(12) |
Journal of Parasitic Diseases | 4 | 2016(4) |
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 | 2 | 2013(1) 2015(1) |
Journal of Ovarian Research | 2 | 2014(2) |
Comparative Clinical Pathology | 1 | 2016(1) |
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 1 | 2014(1) |
总数 | 58 | |
如果Springer真要较真儿,回过头去对2015年两次撤稿事件中上榜期刊进行不同年份文章的清理,那将会有更多的人“中彩”(表二)。
Tumor Biology介绍
处在这次撤稿风波中心的Tumor Biology是个什么杂志?根据网络搜索的信息可以得知,该杂志2010年之前是Karger集团出版的,从2010-2016是在Springer旗下,2017年开始该杂志转到了SAGE集团。Tumor Biology在SAGE的介绍页面显示,该期刊由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Oncology and BioMarkers主办。该杂志在2015年发表了1096篇文章,目前影响因子为3.650(图一)。
之前在该期刊的投稿系统可以看到,Tumor Biology 要求作者投稿时必须推荐四位审稿人,不过现在该杂志更新的投稿系统已经去掉了推荐审稿人的这一步骤(图二)。
同行评议欺诈行为背后的原因
SCI论文发表作为评估各个科研院所甚至临床机构工作人员业绩的主要指标,也是某些高校硕士及博士生毕业的必须条件,这种不尽合理的制度导致少数人心存侥幸、铤而走险。相比之下,国外的临床类(教授)职位对科研及文章发表的要求较低,有些临床类教授做了几十年也就发表了三四十篇文章。
另外,国内有的单位将“SCI论文”与经济利益挂钩,给SCI文章作者几千到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奖励,这导致少数人急功近利、走捷径,被一些“不良第三方机构”忽悠和“洗脑”,在论文写作及投稿过程的某些环节有造假行为,包括论文抄袭、数据抄袭、造假、重复发表、提供审稿人的假邮件等。笔者在之前的博文中已有多次提醒[3]。
笔者认为,出现同行评议欺诈行为,除了这些作者要负重大责任之外,杂志社更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通常,杂志社的投稿系统明确地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并提供联系信息,这是许多杂志处理稿件的惯用流程,本身无可厚非。但有些杂志社(如Tumor Biology)负责稿件处理的编辑居然不核实被推荐审稿人的信息而直接邀请作者所推荐的审稿人。这种操作说明杂志社的审稿专家库非常不健全,或者说负责稿件处理的编辑有“失察”之过。这一漏洞显然让那些“不良第三方机构”有机可乘,也给某些投机取巧、铤而走险的作者提供了推荐虚假审稿人信息的机会。但审稿程序本身是杂志社处理稿件的重要步骤,应该完全由杂志社决定和执行,而审稿结果也是完全由杂志社编辑来判断是否采纳。因此,杂志社,而非作者,应该对文稿的审稿过程和结果负主要责任。为了防止和杜绝同行评议欺诈行为,杂志社必须建立、健全审稿专家库,每名被推荐的审稿人必须经过学术资格认证。此外,杂志社应该有一套完善的“自查”系统,对某些异常审稿状况的出现——比如从收到论文到审稿人完成审稿的时间极短、连续多篇文章都得到审稿人一致好评等,杂志社应该得到及时提醒、调查和处理。总之,作者急功近利、“第三方机构”投机取巧是产生同行评议欺诈行为的直接原因,但其根源还是在于杂志社的审稿机制不健全。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杂志社应该加强审稿系统的建设,出版社也应该定期对旗下杂志进行审查,不要等到小问题变成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