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1日,Springer出版社从其旗下的《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撤掉107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学者。数量之多,涉事单位和个人之广,令人心惊。其实,早在2015年已陆续有撤稿涉及到中国作者:2015年3月,英国BMC出版社撤回43篇论文,其中有41篇来自中国学者;8月,Springer出版社撤回64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学者;10月,Elsevier出版集团撤回9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12月,Nature出版集团撤回来自中国学者的3篇论文。一时间,“学术不端行为”成为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而在此之前,中国科研人员是如何看待这一行为的呢?美捷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在2010.12-2011.1和2015.1-2015.4两次针对学术不端问题对国内生物医学研究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包括十个问题,主要包括研究者如何看待中国大陆学术不端行为状况、有关管理部门及部分科研单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视和处理程度、最常见不端行为有哪些、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及管理部门应该采取的措施,同时也请被调查者介绍了其了解学术不端行为存在的途径并主观估计了已发表科研论文中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存在的比率情况。
两次调查共收到126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仅为5%左右,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问题比较敏感,很多人不愿意发表意见。我们对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后发现:55%的科研人员认为学术不端行为在中国严重或非常严重;70%的科研人员都觉得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对学术不端行为不够重视、处罚也不够严厉,具体到科研单位,这一比例为65%。他们认为最常见的两种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是不正当署名和抄袭。值得一提的是,抄袭在2010年排在第二位,但是到2015年就排在第一位了,可能是现在多数杂志社引入了查重软件,让这一行为更为瞩目。被调查者们估计约有40%的已发表中英文论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绝大多数人(83%)都是通过媒体报道得知学术不端行为的存在,也有68%的研究者表明同事或是朋友遇到过。他们认为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的科研、人事及教育管理体制,建议对其进行改革以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同时,他们还建议建立和加强监管防范机制来预防学术不端行为。除了学术不端行为表现,两次调查在其他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不过2015年学术不端行为非常严重和极为严重的比例均有所下降[1]。
这些研究结果于2017年4月份发表在Springer出版社旗下的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科学和工程学伦理学)杂志上。
需要说明的是,这几次撤稿事件都是因为“虚假同行评议”这一学术不端行为引起的。由于我们的问卷是在2010年设计的,当时这种情况极为罕见,所以我们的问卷中学术不端行为表现没有这一选项。不过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其他选项”,但即使在2015年的那次调查,也没有人填写“虚假同行评议”这一表现形式。这说明尽管这一不端行为由于杂志社几次撤稿原因闹得比较大,但实际发生率并不高,在媒体报道以前,科研人员对此并不了解。实际上,由于大多数杂志都有自己的审稿专家,很少完全采用作者推荐的审稿人,“虚假同行评议”这一学术不端行为还是比较容易辨别并有效制止的。
值得指出的是,2015年四次大规模撤稿事件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的重视。2015年12月,中国科协等七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并发布了《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但是也正如我们的调查结果所示,建立和加强监管防范机制仅仅是第二选择,首要任务还是需要改革国家的科研、人事及教育管理体制。当然,国家有关管理部门也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已经开始改革医疗机构的科研评价体系及标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科研人员不再仅仅只有“Publish or Perish”的选择,学术不端行为会逐渐减少,中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会越来越好,中国科研人员发表科技论文不再受到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