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000个出生婴儿中有1-4个患有先天膈疝。据统计,2008年欧洲约有2000带有此种疾病出生的儿童。他们在胎儿期首先会遭遇肺部发育问题,随后会因为空间不足而导致脏器疝出到胸部。出生后,这些变化会导致呼吸功能不全和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尽管提供标准化的新生儿护理,但之后的死亡率将达到30%。多达50%的幸存者可能会有诸多并发症,如慢性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慢性肺疾病、胃食管反流、胸部变形等。
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地那非能诱导肺血管扩张及肺血管形成,抑制肺动脉重构和血管平滑肌增殖。它已经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用于成人肺动脉高压,以及作为常规的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二线治疗。同时该药物也已经考虑用于膈疝的产前治疗。
来自比利时的研究者Russo 等评价了西地那非通过胎盘的途径及其安全性,同时也评估其在膈疝兔模型中的有效性。
Russo 等进行了剂量探索研究,母体使用西地那非,使胎儿血浆浓度达到治疗剂量,而不会产生毒性。将孕育膈疝胎儿的母兔随机分成两组,从孕24天到30天,一组接受安慰剂,一组接受西地那非10毫克/公斤/天。并在第30天进行检测。采用同侧肺血管和气道形态、显微CT的分支分析,以及肺动脉主干及产后肺力学多普勒作为疗效指标。
试验中,胎儿西地那非血浆浓度高于最小的治疗浓度至少22小时/天,无母体和胎儿副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接受安慰剂治疗的膈疝胎儿肺外周血管壁厚度增加,血管明显减少。相反,接受西地那非治疗的膈疝胎儿,肺外周血管的内侧和外膜厚度在正常范围,并且血管分支正常。与安慰剂组相比,在膈疝组和对照组中,胎儿肺动脉多普勒均显示肺血管阻力的明显降低。西地那非能将平均末端细支气管密度变逆转为正常,改善肺力学,但对肺体比的测量无影响。
在膈疝兔模型中,产前西地那非能改善血管分支结构,降低肺血管阻力和改善气道形态和呼吸力学。研究结果证实了西地那非在孕期使用的临床安全性,很可能成为先天膈疝疾病临床产前使用一种新型药物。